开封杞县平城乡:500亩红薯迎丰收
白露已过,秋分的脚步渐近,豫东平原上的杞县平城乡后屯村,500 余亩连片红薯田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收获季。清晨的阳光洒在田垄间,村民们手持锄头、推着独轮车穿梭其间,“咔嚓” 一声剪断红薯藤,一锄头下去,一串串橙红饱满的蜜薯便滚落在湿润的泥土上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薯香交织的清新气息,而 “亩产超万斤”“纯利 7000 元” 的喜讯,更让这片田野充满了致富的欢腾。
“你快来瞧瞧这蜜薯!个头大、品相好,单株最重的能有 7 斤!” 在自家 20 亩红薯田里,56 岁的村民孙新中正弯腰分拣刚挖出的蜜薯,他的裤脚沾满泥土,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,却丝毫掩不住脸上的喜悦。他随手拿起一颗足有婴儿手臂粗的蜜薯,笑着算起了账:“现在我这地的蜜薯保守估计亩产超 1 万斤扣除种苗、有机肥、农药和少量人工成本,亩产纯利润至少 7000 元,比种玉米、小麦强太多了 —— 种小麦亩产千把斤,纯利润也就千把块,这红薯的收益是它的六七倍!”
孙新中种红薯多年,说起过去的种植经历,他满是感慨:“以前没经验,选的是普通红薯品种,施肥也只用化肥,亩产最高才 6000 斤。遇上雨水多的年份,红薯还容易烂在地里,一年忙下来没多少赚头。” 今年能有这么好的收成,孙新中说离不开 “天帮忙” 和 “技术帮衬”:“今年夏季雨水少、光照足,正好符合红薯耐旱怕涝的特性,根系能往地下扎得更深,吸收养分更充分,薯块自然长得又大又匀。而且我今年用了农技员推广的‘高垄栽培法’,垄比往年高了 10 公分,既能防涝又能保肥;施肥也换成了有机肥混合磷钾肥,不仅产量上去了,蜜薯的口感也更甜,收购商抢着要。”
据平城乡近年来,乡里依托当地土壤肥沃、光照充足的自然优势,把红薯种植作为特色富民产业重点培育。为了帮助农户提高产量和收益,乡里不仅从山东引进了 “蜜薯 25 号”“西瓜红” 等优质品种,还定期组织农技培训,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种植技术;同时,通过扶持村里成立红薯种植合作社,搭建 “合作社 + 农户 + 收购商” 的产销对接平台,统一提供种苗、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,彻底解决了农户 “种不好”“卖不掉” 的难题。下一步乡里还计划引进红薯深加工项目,开发红薯干、红薯粉、红薯淀粉等产品,进一步延伸产业链,让 “小红薯” 变成带动农户持续增收的 “黄金薯”。
在后屯村,“亩产超万斤” 的产量优势与 “亩利 7000 元” 的收益保障,正让越来越多农户的致富梦想照进现实,也为乡村振兴绘就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丰收图景。
国宝不出境,数字化走出去 新疆尔自治区博物馆数字化创新献礼70周年